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朱标非常的震惊,一来他从未听过这种说法。
马钰的这个观点,与现行的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甚至可以说有点大逆不道。
孔孟一个儒家圣人一个亚圣,是儒家最核心的人物。
管子是法家之人。
荀子虽然是儒家之人,但他性本恶的思想被认为是儒家的异类,一直处于被批判的状态。
宋濂对荀子亦是批判居多,朱标自然会受到他的影响,认为荀子非正途。
所以听到马钰这句话,自然感到不可思议。
这俩人虽然也都是先贤,可怎么能和孔孟相提并论?
他震惊的第二个原因就在于,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
且不论这句话能不能成立,马钰既然能说出这句话,就意味着他对治国有着一定的见解。
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历朝历代产生的官吏数不胜数,但大多数都只是礼法的使用者罢了。
上面怎么规定的礼法,他们就怎么去做事情,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见解。
真正对治国拥有独特见解的少之又少,能将见解成功应用于现实的,更是凤毛麟角。
关键是,大明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就是治国之才。
朱标非常清楚一件事情,大明虽然已经建立,但制度层面也就只有一套临时制定的《律令》。
还是李善长带人,借鉴古人的做法草创而成,非常的简陋不完善。
至于大明以后该采用何种制度,使用什么样的礼法,大家都不清楚。
包括文官之首的李善长在内,没有一个人有清晰的想法。
不,甚至连个模糊的想法都没有。
如果朱标是穿越者,那他一定会用四个字来形容目前的大明朝廷:
草台班子。
可想而知,当他发现马钰有可能懂治国的时候,该是多么的震惊。
现在马钰的观点是否正确,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要赶紧确定他是否真懂治国。
所以他没有反驳马钰的观点,而是以请教的姿态,询问对方的见解。
马钰并不知道这一点,听到对方的提问也没有多想。
而且,朱标诚恳中略带着急切的态度,还让他非常的得意。
难怪穿越者都喜欢人前显圣,利用信息差在古人面前装×的感觉实在太爽了。
心里嘚瑟脸上却不显露,回道:
“简而言之,孔子的思想教我们如何做人。”
“孟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何为国,何为家,何为君,何为臣,何为民。”
“他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在那里,让我们的言行有了参照物。”
朱标微微皱眉,倒不是他不同意这个观点,而是马钰嘴里时不时就冒出一个新词。
他得思考一下才能明白具体是什么意思,这很是让他不习惯。
不过等想通这些词汇的含义,他又觉得非常贴切。
而这些特殊词汇,又让他更加坚信,马钰有着独特的传承在身。
必须要把他的师承和所学搞清楚,朱标心中暗暗决定。
马钰继续说道:“但是孔孟思想有个最大的缺点,也是儒家大部分人的缺点。”
“只说结果不说结论。”
儒家最擅长发表意见,说一些大道理,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当你问他该如何解决的时候,他们要么哑口无言,要么就效法先王恢复三代之治。
“这就给人一种只会喊口号的假大空之感。”
“百家争鸣时期,其余诸子百家对儒家的抨击,也主要集中在这一点。”
朱标眉头再次皱紧,不是因为特殊词汇,而是这番话与他的认知相冲突。
作为宋濂的学生,他对儒家天然有亲近感。
听到有人说儒家的不是,心里难免会有些不舒服。
不过他并没有反驳,因为他不只是宋濂的学生,更是大明的皇太子。
和大明比起来,儒家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马钰自然也能看得出他对这番话有意见,并不觉得意外。
现在儒家独显,李文大概率自幼接受儒家教育。
固有认知受到冲击,他难以接受是很正常的。
反而是在认知受到冲击后,他竟然没有出言反驳,而是耐心的倾听。
这种胸怀和气度,让马钰不禁再次高看其一眼。
所以他难得的解释了一句:
“我知道这番话可能让你难以接受,但世间本就没有完美无暇的东西。”
“儒家思想也不是完美的,否则也就不会有王朝更替。”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不完美,就全盘否定他。”
“儒家思想能传承到现在,本身就已经证明了他的优秀,不需要任何争论和解释。”
“现在我们只是在理性分析他的优缺点,然后想办法发挥他的长处,弥补他的不足。”
此言犹如一股暖流从心头淌过,抚平了心中的些许不满。
朱标反而歉意的道:“谢马兄教诲,是我太狭隘了。”
马钰笑道:“李兄不必如此,人之常情罢了。”
“你能虚心接受异己之见,已有君子之风也。”
两人又客套了两句,就接着方才的话题继续谈了起来。
但与方才不同的是,朱标的心态摆的更加端正,也开始认真思考马钰的话。
马钰也讲的更加细致,更加的认真:
“我们方才说了儒家的不足,孔孟只树立标杆,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却没有告诉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达到他们所立的标准。”
“比如,孔子说要丰衣足食,可他却没有说要怎么做才能让百姓都获得衣服和食物。”
“有些他们说了,却说的非常宽泛不清楚。”
朱标提出了质疑:“劝课农桑不就是具体的方法吗。”
马钰笑道:“是,但历朝历代都在这么做,为何还会有朝代更替呢?”
朱标哑口无言。
马钰顺着他的话继续说道:“治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劝课农桑就四个字。”
“可如何实现呢?在鼓励农桑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这些难题又该如何解决?”
“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大道理谁都会说,但治国需要的是更加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对此,孔孟思想并未涉足太深。”
态度已经平和下来的朱标,不禁陷入沉思。
宋师学识渊博,教了自己很多东西。
可此时回想,好像真的很少有教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多是分辨是非对错之类的大道理。
想到这里,他心中升起一丝明悟。
原来如此,大道理是没错,他就是标杆和参照物。
让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可大道理吃不饱饭,想让人吃饱饭就需要具体的治国之策。
那么,具体的治国之策在哪里呢?
朱标迫不及待的追问道:“莫非管子和荀子的思想,可以教人具体之策?”
只从这句话,马钰就知道他没读过两人的书。
不过也正常,他再聪明也不过才十三四岁,儒家的四书五经估计都没读完。
哪有时间去看管子和荀子的书。
更何况,从宋朝开始管子荀子的地位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他们的思想也越来越不被人重视,甚至被各种贬低抨击。
李文的家人估计也不愿意让他接触这些‘有害’之书。
得知了这一点,马钰就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了。
不能给讲的太细,因为这两本书本身就是两门大学问,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笼统的介绍一下,让他对这两本书有个总体的印象即可。
主意已定,他开口说道:
“然也,荀子的思想核心就一个字:礼。”
“他把儒家思想具象化,形成了可以用来治国的礼。”
“说的再简单点,他能告诉你,怎么做才能接近孔孟树立的标杆。”
“而管子,我愿称之为实用主义集大成者。”
朱标喃喃道:“实用主义……好词,好词啊。”
马钰心道,你能理解就好,也省的我解释了:
“管子是执政者,他只讲方法少讲大道理。”
“当然,他也讲大道理,也讲德行。”
“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朱标惊讶的道:“礼义廉耻?这不是儒家思想吗?”
马钰轻笑道:“管子还在孔子之前,所以现在你知道,儒家并不是唯一真理了吧。”
朱标深吸口气,道:“是我狭隘了。”
这句话方才他就说过一次,但这次内涵却完全不一样。
这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彻底震撼到了他。
原来儒家一直在强调的东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人提出,并应用于实践了。
这也让他对管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比马钰解释一千遍一万遍都管用。
马钰并不能理解他的感受,但也知道他听进去了。
心中满满的成就感,这个×终于给自己装成了。
完美。
“我们继续说回话题,管子是个执政者,是实用主义者。”
“他更加重视实际,一切以治国为根本目的,其他的都是手段。”
“在他心里,民富国强才是最重要的,用什么方法来实现都无所谓。”
“他之所以提倡德行,是认为德行对治国有好处。”
“所以他的书里,全是具体的治国之法。”
“儒家是理想主义者,是学者思维。”
“他们将德行视为根本,认为只要德行好一切都会变好,国家也会大治。”
这话有点绕,朱标听的有些迷糊,不过他倒是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
正因为能感受到,他才更加的震撼。
也察觉到自己以前的视野太过狭隘,都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自己被儒家思想遮住了眼睛,以至于忘记了还有更多思想的存在啊。
还好得到了马钰的提醒,否则还不知道要在这条路上耽搁多久。
至于马钰方才说的,孔孟决定下限,管荀决定上限,他也已经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孔孟的思想是标杆,没有他们这个朝代的下限普遍会比较低。
说直白点就是比较混乱,百姓生活会比较苦。
管荀讲的都是经世致用之道,不研究他们,就不懂得如何具体治国。
国家就强盛不到哪去,也就是上限不会太高。
自己没有看过管荀之书,不知道马钰对这两部书的评价对不对。
但他的这个理论,无疑是有道理的,对儒家的剖析也一针见血。
关键是,通过这一番话可知。
这马钰不但是大才,还是懂治国的大才,正是我大明需要的人才啊。
必须要想办法化解他心中的成见,然后劝说爹娘饶他一命。
马钰见他迟迟不说话,还以为他不相信,想了想又说道:
“历史上有无数事例可以证明我的话。”
“你可以回去翻翻史书,凡是不重视孔孟的时期,民间是不是都很悲惨。”
“至于管荀……就这么说吧,在宋朝以前,管子和荀子的地位都比孟子要高。”
“这一点你可以追溯一下《九经》的变迁,宋朝以前《九经》里没有孟子的。”
“孟子成为亚圣,那是宋朝时期的事情了。”
“也是宋朝时期,管子被弃之如敝履,荀子被斥之为歪理邪说。”
“所以,宋朝的下限是历朝历代最高的,但上限吗……你懂得。”
宋朝的下限很高吗?
朱标没研究过,不知道这一点。
但他敢肯定,宋朝的上限确实不太高。
这不禁让他对马钰的那个观点有了更多的认同,于是开口说道:
“孔孟为本,管荀为用。”
“马兄学识之渊博,见识之卓越,让文敬佩。”
孔孟为本,管荀為用?
这下轮到马钰震惊了。
嘶,这小子竟然真的听懂了,太妖孽了吧。
不可能啊,以这小子表现出来的天赋,必然会有一番作为。
为何前世从未听说,明初有个叫李文的人?
他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可作为明黑粉,为了在网上和明粉对线,没少看明朝史书。
不敢说多么了解,重要的知名人物,大部分还是知道的。
他敢肯定自己没有听说过李文这个名字。
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
他死了。
一想到明初朱元璋的屠刀,他心中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他爹大概率是开国功臣。
然后全家被咔嚓,他也没有幸免于难。
想到这里,马钰看向他的目光,充满了惋惜和同情。
朱标则一脸的懵逼,你这眼神是咋回事儿?
你才是钦犯好不好,应该我同情你,惋惜你的才华吧?
这时,马钰长叹一声,说道:
“李兄啊,一定要记得我说的话,让你爹急流勇退……”
“不,让你爹带着你们去镇守边疆,越艰苦的地方越好。”
朱标顿时明白他的意思了。
这是认为我爹会被皇帝杀……呸,是认为我爹会屠杀功臣,然后我也会被跟着株连。
呸,是李文会被株连,所以才会用这样的眼神看我。
即便对马钰的印象大为改观,朱标依然被气的不行。
这小子,怎么就这么记仇呢。
真想狠狠收拾他一顿啊。
亲,点击进去,给个好评呗,分数越高更新越快,据说给香书小说打满分的最后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wap.xbiqugu.la,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