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写在前面
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区乘汽车沿着七台河至宝清公路东行70公里,就到达了茄子河区宏伟镇境内。这里山峦叠嶂,风光秀美。在翘楚迭出的群山之中,兰棒山尤被人们所瞩目。它不仅以挺拔秀丽、巍然多姿而驰名,更重要的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曾闪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全体官兵的战斗身影,曾留洒下抗联烈士的血迹……
兰棒山一带,在日伪统治时期是东北联军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是伪满洲国“治安肃区”的重点区。在这一带,东北抗联五军三师(抗联二路军总部的警卫师)、三军四师、四军、七军和九军经常出没,抗击日寇。抗联二路军总指挥部曾设在现在的宏伟镇京石泉村半山腰上,其遗址至今仍然依稀可见。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周保中、赵尚志曾在这里领导和指挥过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有效地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主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在当时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我军付出了巨大代价。李文彬、李海峰等许多抗日将士前赴后继、血洒疆场,长眠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他们用生命的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教育和激励着人们前进!
随着时光的推移,当年的密营已无大树,营区垦成大片良田,但人们无法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忘不了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战争场面……
为了寻觅烈士的遗骨和战迹地,以苏将校同志为主发起的自费寻祭小组,怀着对死难烈士的深深爱戴和敬仰,怀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历经十余载,历尽千辛万苦,踏察山岭、搜寻实物、整理资料,劳其身形而无悔,苦其心智而不缀,用实际行动慰藉英灵,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一页。
编撰此书,就是要让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牢记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以及为寻觅烈士遗迹而忘我付出的仁人志士,学习他们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深刻认识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历史责任感,激发出更大的爱国热情,把爱国主义精神溶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各自工作、学习的岗位上,为建设七台河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
深山密营
兰棒山,又称蓝棒山、蓝蟒山,海拔694.2米。这里森林茂密,山峦挺秀,山顶与山腰云雾缭绕;山形宛如上尖下圆的棒锤,远观呈蓝色。密林中生有野人参(俗称棒槌),虎、熊、鹿、豹等动物。传说,常有十几米长的蓝色大蟒蛇守护着成仙的棒槌,故而得其美名。
兰棒山下,大泥鳅河、小泥鳅河和挠力河蜿蜒曲折,缠峡绕谷,自兰棒山向南流淌,与兰棒山北坡水系宝石河共同汇人乌苏里江。这一带历来人烟稀少。
在兰棒山南20华里处的挠力河、大泥鳅河的交汇处有一猎户,户主李玉成,绰号李炮,一家四口,住在地窨子式的草房里,靠打猎为生。
1937年秋天,李炮家来了几个抗联战士,带队的是抗联五军三师师部副官张云晋。
原来,1937年3月14日吉东党组织在依兰四道河子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吉东省委。1937年9月29日,周保中在依兰县四道河子主持召开吉东省委常委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筹备委员会,组成总指挥部,周保中任总指挥,10月10日发表了公告。后来赵尚志任二路军副总指挥。抗联二路军由四、五、七、八、十军和姚振山的东北义勇军,王荫武的救国军组成。
张云晋正是受周保中的指派,带领几个战士前来开辟兰棒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他们经北沟庞把头的指引,找到了李炮。他们住在李炮家里,开始曾几次征询李炮的意见,李炮含糊其词地说:“你看中了就是好地方!”张副官一听,知道李炮不太高兴,就反复向他宣传抗日救国大义,并对李炮十分尊重,替他烧饭干活。经过一个星期的功夫,李炮有点感动了。李炮心里暗想:世界上还有认识真货的人,我这辈子也算没白活!从此以后,他对张副官等人的态度比以前更加亲密了。
张副官看出李炮的态度已经改变了,就主动征求他的意见,说:“你看,我们白费一星期的功夫,如果你不指点,我们还得瞎跑!”
李炮问:“你们信得过我吗?”
张副官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哪来的话呀,我们是一家人!”
李炮爽快地说:“那好!我早就想好了,就选在我这西沟里!”然后他又说:“你们也看到了,这个西沟的沟口不显眼,从这条河上来的敌人,容易被河引向西南去;若是从兰棒山下来,就被那条大岗引向东北去,这是最好的秘营点。这里的地形很复杂,不熟悉的人,进去也找不到头……”
李炮对这一带地形地貌了如指掌,张副官等人十分佩服。第二天一早,李炮又带他们到西沟看了一天,确实是一个理想的密营点。
这年秋冬之际,二路军总部的警卫旅(后改为五军三师)到达这里。按照李炮的建议,把二路军后方机构和五军三师密营分别设在他家西沟、兰棒山以南地形十分复杂的几处山口和山腰,建起了密营,并修筑了防御工事。
11月20日,周保中到达兰棒山。当他登上山南面半山腰,站在密营前,向远处观望一阵后,立刻觉得这里是总部最好的所在地。在这个高高的山腰上,有一片平坦的山梁,站在这儿,视野极为开阔:向东北望,可看见与此山一脉相通的兰棒山、大尖山,直接监视宝清方面的敌人;向西南望,可直接观察十几里以外的勃宝公路;在山梁背后,有突起的环形山,设有严密的防御系统;在密营前面,山下有一公里开阔地,越过前面两座山,也设有防御设施,做为密营的支撑点。这里易守难攻,进退方便,无论从作战、隐蔽以及军事地形学角度看,令人叹为观止。周保中连连夸奖李炮有眼力。
整个密营营区三千三百五十平方米,共建营房十九栋,营房均为半地下式结构,墙壁都是木刻,每栋相距十米,整齐排列。
就是在这里,吉东省委和二路军总部召开过多次重要的军事会议,指挥着松花江右岸和乌苏里江左岸之间的广大地区的军民进行抗日斗争。
就是在这里,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创办了我市第一张红色报纸(东北红星壁报》;总指挥周保中和王一知、参谋张玺山和吴玉清结为战场夫妻,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半个世纪岁月的沧桑抹不去战争的刻痕,木头虽然已经腐朽,但密营的轮廓依稀可见……
--------------------------------
艰苦的斗争生活
1938年,我东北抗联开始了三年最难苦的游击战争。
日寇加强了对抗联的围剿。增加兵力六、七十万人,进行“大讨伐”,步步难退,实行大包围圈套小包围圈,来回拉网、搜捕和围攻,派特务混进来搞瓦解、破坏和暗杀;天上配有数十架飞机轮番侦察、扫射和轰炸;以步兵和骑兵交替搜索追踪,企图将我抗联一网打尽。同时,为隔断我抗日军民,实行一整套法西斯统治,强迫群众归屯并户,修集团部落(围子),搞保甲制,实行十家连坐,一家犯法,十家被杀。用深沟堡垒,坚壁清野,推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我抗日联军外有强敌压境,内无外援,处境十分艰难。
在同日寇极端艰苦地进行周旋的情况下,抗日联军还要同残酷的自然条件进行斗争。特别是冬季一到,大雪封山,山风飘着清雪,吹打在脸上,使人感到连喘气都困难。外面温度零下四十多度,密营中的“木刻椤”里温度也在零下四十多度。为不暴露目标,被敌人发现,战士们不能生火,只能相互用身体取暖,每天早晨起来,靠近鼻孔的帽檐上和靠近下额的衣襟上,都结了厚厚的一层霜,战士们冻得指断肤裂,冻伤冻死人数剧增。一位团政委的小孩由于连饿带冻,哭叫不止,这位团政委硬是狠心地把小孩放在水中活活浸死。
当时,在抗联队伍里流行一首《四季游击歌》,歌中唱道:
“.....
风刺骨,
雪打面,
手足冻开绽,
爱国男儿不怕死,
哪怕艰难。
....”
饥饿,犹如一条毒蛇纠缠不休。日寇的封锁,群众进不了山,抗联出不了山,粮食奇缺。尤其是冬季,齐腰深的大雪,把秋天落地的果实尽数覆盖,战士们只能靠吃积存的一点干菜和扒一些可吃的树皮度命。干菜吃没了,树皮扒没了,最后,战士们就吃身上带皮革的物品,战士们忍着剧烈的心痛,把与自己征战多年心爱的战马杀了吃掉,使得抗联无一支骑兵队伍,都变成了步兵。
抗联队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着抗日斗争,牵制了日寇大部关东军主力,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
--------------------------------
“救命水”
水是万物之源,任何生命都离不开水。
离开水的灌溉和滋养,万物将无法生存和成长,世界将是一片荒芜。
1939年夏秋之间,兰棒山一带奇旱,草木枯黄,地面干裂。这对在敌人封锁下生活条件本已十分艰苦的抗联战士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无水,部分伤病员病情开始恶化,整个密营面临着无水作炊的危险,抗联战士们渴得眼睛发蓝,四肢酥软,浑身无力。
必须找到水!总指挥周保中紧急动员总部全体人员四处找水。战士们拖着孱弱的身体,爬坡下坎,在密营周围的百米范围内寻找了几天,也没有发现水源,战士们已累得精疲力尽,失去了信心。周保中见此情形,鼓励战士们,尽可能地扩大找水范围,一定能够发现水源。
总部有个秘书叫金京石,朝鲜籍战士。几天来,他同战友们一同艰难地寻找着水源。一天,在距抗联密营500米处,他突然发现了不远的山沟里,有一处野草长得青郁,与别处不同。他马上意识到此处可能有水,不知哪来的精神,沉重的身体变轻了,他来到草滩前,急不可待地用双手去扒草底的泥土,一下,两下……手磨破了,出血了,他仍继续扒着,泥土潮湿了,水渗出了,一会儿便汇成了一注,他兴奋地趴在泉边“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口,边喝边喊:“我找到水了!”战友们闻迅赶来,争抢着喝了起来,然后将金京石围住,抛向了空中,密营顿时沸腾了起来。泉眼不大,但水流源源不息,战士们称为“救命水”。总指挥周保中为奖励金京石找水有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此泉为“京石泉”。
老抗联战士陈雷为周保中命名的“京石泉”题字。李兴发拍摄于宏伟镇小会议室,2000.6.19。
每逢佳节七台河市区内的学生到“京石泉”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从此,“京石泉”滋养着抗联战士们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1994年10月,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将“京石泉”所在地的后半截河村,正式命名为“京石泉村”。
-------------------------
兰棒山的电波
“滴滴达……滴滴达……”
从兰棒山下面的京石泉附近,传出了电波声。
当电译员李俊把耳机摘下来,告诉总指挥周保中“通了!通了!”时,他们异常的兴奋。
说起这部电台的设立,还真不容易呢!
1936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撤销,东北形成四个省委,党组织缺乏统一领导,而且同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也都失去了联系。吉东省委领导人周保中认识到,领导抗日斗争的胜利,必须及时听到上级的指示。在这种情况下,1938年周保中同志亲自几次到苏联联系电台器材。
第一次取得苏联比金市的支持,弄得电台的收发器材,在运往兰棒山密营的途中遇敌人阻击,电译员卓文义英勇牺牲,收发报机损失。
后来,经过周保中的再次努力,终于从苏联弄回全套电台设备器材。无线电台需要架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遵照领导指示,电台架在了泉水旁,为便于对方呼叫,吉东省委和二路军总部将此电台命名为“京石泉”国际电台。电台可与苏联伯力远东地区互通电报,可以收听到中共中央从延安发出的电波和新华社发出的广播。
当时二路军总部任命李俊同志为电台台长,负责收音,记录电台新闻,并为后来于1940年创办《东北红星壁报》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消息。
“滴滴达……滴滴达……”
由于这部电台的建立,及时收到了上级的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兰棒山区广大抗联将士对敌斗争的勇气。
《诞生兰棒山的我市第一张报纸》王玉琦
座落于我市茄子河区宏伟乡北部的兰棒山,由于其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当年曾是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好地方,著名抗日将领周保中、赵尚志都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其中赵尚志还在兰棒山抗联密营编印过《东北红星壁报》,这是我市出版最早的第一张红色报纸,匆庸置疑,赵尚志当是七台河新闻报界的先驱。
据档案工作者林伊同志介绍,赵尚志是在一九四〇)年三月下旬以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周保中为总指挥)的名义进驻兰棒山营地的。五月中旬总部为加强对抗联战士的宣传工作与文化教育,决定利用手头有一部无线电台的条件创办一张报纸取名叫《东北红星壁报》、用蜡纸油印,每期四张蜡纸八个版面。第一期在周保中的关怀下,由赵尚志亲自编审,既有时事政治又有战士生活,大受欢迎。于是总部决定要坚持办下去,保证每月一期。并通过党员大会形成决议,推选副总指挥赵尚志、总部秘书王春发、秘书处主任金京石、电台台长李俊、警卫队政委姜信泰五同志为壁报委员会委员,赵尚志同时担任主笔。
《东北红星壁报》五委员的具体分工是:赵尚志既当“总编又是撰稿人,王春发负责刻印,金京石做编辑,李俊负责收听、记录电台新闻,姜信泰负责提供游击活动稿件。壁报自五月中旬创刊到九月十日出完第五期因王春发牺牲而丢失所有资料停刊,共出版五期。其中六月二日出版的第二期报纸中的一张好不容易被保存下来,现珍藏于北京中央档案馆。据亲眼看到这张报纸的林伊称:这期报纸内容十分丰富,计有社论、国际要闻、中国抗日消息汇报、东北抗日战讯、东京特讯、民族英雄传记、小说、诗歌、谜语、转载新华日报文章等诸多栏目五十余篇稿件。令人惊奇的是还有“昨日新闻”,登载了6月1日广西我军大捷的电文。
本期报纸还登载了赵尚志悼五军三师师长张镇华及诸烈士的挽联:“锅盔山前皎洁雪地透红斑应知将军经鏖战,宝石河头凄凉月夜对青流岂料英雄殉节休。”与此同时,赵尚志还以“向之”笔名,写了千字短论《纪念红色的五月》,韵文《土野的诗歌》、《将就一点儿》、《春日卡击》等文章。报纸告诉我们:将军并非一芥莽夫,乃是兼资文武的全才。
《东北红星壁报》是抗联烈士用生命和热血出版的报纸,是先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果能得到一张《东北红星壁报》的复印件,将是七台河报人的光荣。但无论如何,《东北红星壁报》作为七台河之最,是要写进七台河新闻史的。
----------------------------------------
小孤山英雄
小孤山,本是兰棒山正南一座极普通的小山,如今,从它周围良田百顷、农民勤于耕作的一片和平景象里,已很难想象当年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艰苦作战的悲壮场面。
然而,在六十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令日寇闻风丧胆、令抗联全体将士精神大振的悲壮战斗,小孤山也因此次战斗而被定为“十二烈士山”从而名声四播,列黑龙江省四大重要史迹地之首。战斗中十二烈士英勇就义的事迹演绎成一段可歌可泣的小孤山英雄传奇。
一、战略撤退
1938年春,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
日本侵略军纠集了伪三江省地区日本守备队、日本屯垦团和伪兴安军、伪武装警察队等各反动武装近10万人,从哈东地区松花江两岸,北至小兴安岭,南至完达山脉,对抗联部队进行了全面围剿和进攻。仅在兰棒山区,敌人就纠集日本军、伪29团、伪30团、伪35团和伪兴安军(蒙古骑兵)2000多人,企图将我抗联消灭殆尽。
为保存抗联的有生力量,更好地粉碎日寇的“围剿”计划。二路军总指挥部做出紧急指示,命令五军三师迅速集结八、九两团,向勃利、密山地区转移。
八团一连驻守在尖山子北坡漫岗转弯处,是敌人进山的头道卡子,肩负着保卫二路军总部、五军三师密营和牵制敌人的重任。接到转移命令后,经过商量决定,由副连长率领连队先向规定地点集结,而连长李海峰同指导员班路遗带领十三名战士在原地等待总部交通副官张凤春从富锦归来后再转移。在漫天大雪中,战友们一一惜别,互道珍重。
二、遭遇敌人
3月18日早晨,大雪仍然下着,烟炮仍然刮着,空气冷凝、闷重起来。
两个多小时的等待,总部交通张副官终于赶到。他已精疲力尽,气喘吁吁,汗珠结成的冰榴,一串串地吊在皮帽沿上,象戴着玻璃桂冠一样。进入卡子房,他边喘着边报告:“日寇在宝清山边地区已搜查完毕,现在就要开始进山了,咱们应立即隐蔽地向勃利密山方向撤退。
东北的三月,风大雪更大,没膝的大雪,松散散、软绵绵,一踩就陷进去,行军十分艰难缓慢。小队沿着山坡谷地行军了三个多小时,走了十七、八里路。连长李海峰正准备赶到前面带路,魏希林突然发现,左侧有三百多敌人骑兵正和小队平行地向南奔驰,李芳邻发现后边有百余名日本骑兵,距离仅有两千米左右,小队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李连长迅速而冷静地观察了一下周围地形地物,附近山深林密,尽可发挥步兵的优势,抛开敌人骑兵的追踪。指导员班路遗说:“连长,可不能放敌人进沟里去!那是后方病院、裁缝所、秘书处啊!”李海峰命令:“跑步占领左前方的小孤山,准备战斗!”
三、恶战小孤山
小孤山,百余米高,后而是一道大漫岗;山腰以上东、西、南三面非常陡峭,仅东北方面坡度较缓;山顶平坦,长百余米,宽五、六十余米。这里易守难攻,正是抗联小部队作战有迁回之地的好地势,是一道天然屏障。
此时,敌人已经发现了一连小队向他们开枪,追了过来。一连小队不顾敌人从后面射来的子弹,急速攀上山顶,在东南、西北两个方向,凭借岩石、树木迅速筑起了“雪垒”,用充满仇恨的双眼瞄准了来侵之敌,准备决一死战。敌人仗着人多势众,装备精良,丝毫没将这支小队放在眼里,随着敌指挥官的一声嚎叫,三百多伪兴安军和一百多日本守备队骑兵,纵马鸣枪,嚎叫着以密集队形向小孤山上扑来。敌人越逼越近,七十米,五十米,敌人已过半山腰。连长李海峰果断地命令:“拖住他们,一定要拖住他们……预备,齐放!”话音刚落,山顶上机枪、连珠枪十六道火蛇一起向敌人狂突猛打起来。疯狂的敌人来不及闭上嚎叫的大嘴,如下锅的饺子,立时被打得人仰马翻,一时间,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勇士们的威喝声、敌人死伤的哀叫声、马群慌乱四奔的嘶鸣声交织在了一起,小孤山沸腾了。二十分钟,勇士们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进攻,阵地岿然不动,敌人如同群起而攻的疯狗识趣地夹着尾巴跑下了山。
吃过苦头的敌人,似乎清醒了一些,感到了小队“厉害大大的”,不再贸然冲击,耍起了火力掩护偷袭的小伎俩。一时间,敌人架在东南的一门骑兵炮、排在西北的七、八挺机枪,一起疯狂地向勇士们扫射轰炸起来。小孤山上顿时流弹横飞,
岩石崩裂,积雪扬尘。战士们被敌人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无法观察敌人的动向。机智的战士王发用连珠枪捅开前面厚厚的雪墙顺眼望去,百十个伪兴安军已弃马徒步冲到山下,他一边向连长汇报,一边朝敌群扔出了一颗手榴弹,几个敌人应声倒下,但同时,敌人扔来的一颗手榴弹也在王发身边炸响。王发第一个英勇就义。敌人怪叫着又冲了上来,冲到离阵地20米左右向我阵地投进了一颗手榴弹,战士陈凤山眼急手快,快速捡起,还给了敌人。机枪手李芳邻迎着敌人的炮火,挺身而起,端着机枪一阵狂扫,敌人被压了下去,丢下几十具尸体又仓惶撤退了。
李连长看到敌人机枪如此肆虐,义愤填膺,猛地从战士李才手中夺过连珠枪,平卧在雪地上,瞄准了伪兴安军机枪阵地机枪手。李连长素有“神枪王”之称,六百米内弹无虚发,远近闻名。他扳机一扣,敌人居中的机枪手脑袋插进了雪地里。战士魏希林和夏魁武(都是神枪手)也如法炮制,击毙了敌人两个机枪射手。敌人指挥官看到转眼间五挺机枪成了哑巴,惊慌失措,急命机枪支队后撤。敌人的第二次进攻又被粉碎了。这次反击中战士李才壮烈牺牲,排长朱雨亭光荣负伤。
两次进攻的失败,敌人变得气急败坏,有些沉不住气了,企图用快攻的手段攻下小孤山。他们用骑兵炮猛轰小孤山阵地,炮弹掀起的雪尘如雨点般倾落在勇士们周围,雪垒被炸塌了,战士王仁志牺牲了,李连长左腿炸断了,班指导员胸部负伤了。敌人派出百十个伪兴安军穿上滑雪板疾速向我阵地“飞”来,五十余名日寇骑兵也急冲而来,情势危急起来。战士们摸着敌人炮轰的规律,顶着弹坑变换着阵地,不顾身边“嗖嗖”而过的子弹,在敌人面前织起了一道火力网。一些敌人的滑雪板如同碰到一张电网,被激得四飞乱溅,连带着敌人的尸体插入雪里。剩余的慌忙丢下雪板,卧在雪窝子里。李连长悄声命令到:“注意节省子弹,敌人不冲锋不准开枪,我收拾他们”。他偶而放一枪击毙一个卧在雪窝中的敌人,再放一枪又击毙一个……敌人胆怯了,身不由已,自顾不暇,鸟兽散般地争着滚下山去。相比之下,日寇很狡猾,他们冲到山脚后,丢掉马匹,躬着身冲到半山腰不敢动了,等到我抗联将士全力射击西北进攻的伪兴安军时,他们才又一哄而起,朝山上进攻。但他们的诡计被我神枪手识破,几个点射,放倒了七、八个,便再也不敢进攻和卧在山坡上僵持了,一窝蜂似地滚到山脚下找个积雪深的地方蜷缩起来。这次阻击,战士陈凤山壮烈牺牲了。
三次冲锋遭受重创的敌人,吓破了胆,龟缩在山脚雪窝子中,不敢前进。日本指挥官气得暴跳如雷,用机枪督战,狂叫着“活的抓不到,统统的打死!”日伪军又虚张声势冲上来,在炸乱了的雪地上一滑一滑地向上拥。此时,抗联战士损失较大,弹药所剩无已。李连长冷静地命令“远程单射!”战士们充分发挥了炮手神威,十几声枪响,敌人又扔下了十几具尸体。战斗中,战士魏希林胸部受重伤,他摸出一联子弹,正要压入枪膛,忽然身体瘫软,壮烈牺牲。早已负伤的排长朱雨亭打完自己的所有子弹,又急滚到魏希林身边拾起连珠枪射起来,一联子弹没打完,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英勇牺牲。机枪手李芳邻机枪子弹打光,他眼里含着热泪拆开他朝夕相处的心爱的机枪,把零件扔到雪窝子中,然后拣起一支连珠枪,射死两个敌机枪手后,也饮弹牺牲。战士张全富在十来个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马枪向他逼近时,拉响了两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指导员班路遗因胸部受伤流血过多,在击毙了两个鬼子后,牺牲了。战士杨德才抬着双腿负重伤的连长李海峰从西到北,从北到西地打击敌人,在压子弹时中弹牺牲。
激战了八九个小时,夜幕降临了。
山上,我抗联小队只剩下五个人了。李连长把交通员张副官叫到身边问:“张副官,你怎么样?身边带有文件吗?”
“我没受伤,身上只有一封重要文件,原先准备到集结点交给上级,现在看来只能毁掉了。”
“不必,天黑了,你要找机会和受伤的战士突围出去,我能给你们创造突围的机会。带战士们到山下找个地方隐蔽,多生存一个人,就多为抗日增加一份力量。”
“你怎么办?”
“我两条腿已断了,不能动,你们没办法带我冲出去,只有一拼了,你把手榴弹给我集中一下。”
张副官从牺牲的同志身上找到了三颗手榴弹交给李连长,把牺牲了的同志用雪盖住,把机枪和一些连珠枪卸开扔进雪窝里。他走到李连长身边:“老李,你还有什么交待的?”
“一定要把三个伤员带出去。把我这只枪带上,它有八成新,还可以发挥杀伤敌人的作用。把牺牲的同志的名字告诉上级……”
伏在山下的敌人看小孤山上没动静,又偷偷从东南爬上来了。李连长卧在阵地上,当他看到几个戴着日本军用棉帽的敌人在前沿阵地露头时,甩过去一颗手榴弹,在手榴弹爆炸的同时,张副官和其它三个负伤的战士,分别从沿有雪丘的地方滑下山去。等到敌人再次冲上阵地时,李连长又甩出了一颗手榴弹,炸倒了四个敌人。一个敌人向李连长开了一枪,李连长“啊”了一声,便一动不动了。敌人以为他已被击中,有三四个敌人冲到了跟前,李连长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
小孤山经受了一天血和火的洗礼,一百余日寇被歼于此。青山无辜,青山更有幸,我抗联十六勇士在此书写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十二烈士的名字将永远载入史册,后人垂吊:
李海峰,三十岁,黑龙江省密山县人,连长,中共党员。
班路遗,三十八岁,山东人,指导员,中共党员。
朱雨亭,十九岁,黑龙江省宁安县人,排长,中共党员。
魏希林,四十岁,黑龙江省东京城人,班长。
陈凤山,三十岁,黑龙江省依兰县人,战士。
李芳邻,二十八岁,黑龙江省宁安县人,战士。
王仁志,三十岁,黑龙江省依兰县人,战士。
夏魁武,三十岁,黑龙江省双城县人,战士。
张全富,二十七岁,黑龙江省通河县人,战士。
杨德才,二十六岁,黑龙江省桦南县人,战士。
王发,二十四岁,黑龙江省宝清县二道河子人,战士。
李才,不详。
壮哉!十二烈士。
在悼念十二烈士的追悼会上,周保中将军深情地对战士们说:“这十二名烈士是为保卫祖国领土牺牲的,大家要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当祖国光复的那一天,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大家都要到这里看看他们!”并建议命名小孤山为“十二烈士山”。
不久,我抗联五军在烈士们安息的地方立了“十二烈士山”的木碑,铭刻上了十二烈士的英名!
十二烈士牺牲后仅40多天,吉东省委第二印刷所就编印了《烈士山,十二烈士》小册子,印发到抗联各军,英雄们的光荣战绩广为传颂。
亲,点击进去,给个好评呗,分数越高更新越快,据说给香书小说打满分的最后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wap.xbiqugu.la,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