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 穿越小说 > 百战安澜 > 第二卷 晋国崛起晋文称霸——城濮之战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城濮之战,是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首次大战。“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可谓一举双得,即赢得了名声,又规避了敌军锋芒,为后续的作战胜利赢得了良机。楚国大将成得臣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而大败,最终楚国失掉了与晋国争霸中原的第一战。

    战争背景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是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从地域上来说,晋国疆域变化极大,叔虞受封于唐时,其领地仅“河汾之东方百里”,在今山西汾水流域一带。

    晋武公在位时晋国的疆域开始极具扩张,先攻灭了荀国,兼并翼国,又攻灭了董国、贾国、杨国,晋献公时期晋国开始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西有黄河以西的土地,与秦国接壤,北边与翟国接壤,东至河内之地” ,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为晋文公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mǐ)姓熊氏。楚国的渊源十分流长,楚的先祖为荆楚地区的土著居民。芈姓季连部落酋长鬻熊,在商朝衰落周国兴盛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并成为周文王的火师,臣属于周。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从鬻熊至熊绎历代居丹阳后,丹阳就成为楚人立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以丹阳为基础向外扩张,丹阳是楚国立国后第一个国都(但丹阳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是随着楚人的迁徙路线而不断移动的,一般是指楚武王熊通迁到的湖北枝江的丹阳)。

    楚人立国之初较为贫弱,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初期开始崛起,并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包括邓国、申国、息国、江国、黄国等,并让陈国、蔡国成为楚国的附庸,还镇服了楚国周边南蛮的一些部族,疆域囊括江汉流域,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地带。楚国与周的关系较为复杂,周厉王时,对四方进行征伐,就包括荆楚,因为楚国属于古时的苗蛮部族。周桓王时,楚主熊通不满自己爵位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侍奉周文王,通过汉阳诸国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级的爵位。遭到拒后在前704年熊通僭越自称为王,是为楚武王。周宣王时期,有周朝大臣方叔伐楚的故事。

    楚武王之子楚文王定都于郢,此后为扩充领域,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事。中原诸国一向视中原文化之外的楚为蛮。中原之国更讲周礼,但在楚国更多的是荆楚文化的影响,与中原之国差异较大,因此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因轻车从简会盟认为没什么危险而被楚国囚禁,文化的差异对此次事件也有所体现。楚国军队一直较为强悍,在春秋初期,除了齐桓公时曾压制楚国外,其他国家无法与楚国争锋,宋国的泓水之败就是典型的不自量力。

    晋献公时的晋国虽然强大,但正经历内乱。发生了骊姬乱晋之事。起因是公元前672年(晋献公五年),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得到骊戎晋献的美女骊姬,随后献公对她特别宠爱,生下儿子奚齐。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骊姬阴险狡诈,善于献媚博取怜惜,逐步赢得晋献公的信任,参与朝政,但骊姬仍不满足,想晋献公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世子,就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其他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最终使晋献公命世子申生居住在曲沃,公子重耳居住在蒲城,公子夷吾居住在屈城。后来骊姬陷害申生让晋献公误以为申生想害他篡位,申生为表明清白自杀证明。这时重耳、夷吾刚好来朝见晋献公,得到申生自杀的消息后害怕殃及自己先后逃回了居住的封地。晋献公对重耳、夷吾的不辞而别十分不满,认为他们果真有阴谋,就派军队讨伐,公子夷吾、重耳先后从封地出逃他国避难。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他年少时谦虚好学,善于对待身边的人、笼络人心。骊姬之乱时他被迫流亡至翟国,后辗转到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十九年,备尝艰辛。他到了楚国时,楚成王热情招待他。闲谈中,楚成王问他:“你将来如回到晋国做国君时,如何来酬谢我?”重耳说:“像财宝这些东西,楚国均有,如果我真能得返晋国,做了晋君,若我们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那我就进行退避以示尊重。”这里楚成王看得还是比较准的,知道重耳非等闲之辈,也知道重耳有希望即位为君。当然重耳实际上当时已经有所预感,晋楚之间必有一战。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死了晋怀公(就是公子夷吾的儿子)而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是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贤臣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发展农业、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创立三军六卿制,使晋国国力大增。当然三军六卿制也为后来的晋大夫权力过大埋下了隐患。晋文公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襄王赏赐。他留下了 “志在四方” “贪天之功”等典故。

    在城濮之战前,楚国的差不多已经蹂躏了整个中原的国家,黄河下游的大国,如齐、宋都被楚所侵略,鲁、卫、郑、陈、蔡等国都已投降或屈服于楚国。

    战争起因

    泓水之战胜利后,楚国发兵继续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因流亡期间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开众将商量,看如何救宋。当时情况是:想向楚国去说情,怕楚国不肯,如和楚国去打仗,晋国也不大愿意,而且又怕齐、秦不赞成,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先答应宋国,并说明原因,叫他先和大国齐、秦联系,请齐、秦与楚交涉,送些礼物给齐、秦,以此策来把齐、秦推到了楚国的对立面,这个外交政策十分有力。后晋国先出兵攻伐了依附楚国的曹、卫小国,把曹、卫两国国君囚禁,迫使两国屈服,将他们的土地分一些给宋,以补偿宋人的损失,可谓一举双得,即宽了宋国的心,又打击了楚国的势力而没有与楚国正面冲突。

    战争经过

    楚成王见晋国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将子玉(名成得臣,芈姓,字子玉,斗伯比之子,子文之弟,若敖氏后裔。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是楚国东征西讨的大将,楚国的令尹是丞相和元帅的结合体,权力十分大)不要去逼近晋师与之交战,说:“晋侯重耳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晋国,什么危险他都经历过,人情世故他都明白,与重耳这样的人打仗是两败俱伤的结局。现在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力强大,与晋国发生战争要慎重”并告诫子玉要知难而退。可是子玉却不肯听,觉得楚军在中原所向披靡,坚持要和晋国打一仗,于是子玉派人向楚成王求战,说:“我不敢说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说闲话人的嘴。让人知道楚国才是最强大的,何况当时晋文公还被大王救济过”楚成王见子玉不听意见,有些不大高兴,没支援他最精锐的部队。

    此后,子玉便派使者对晋文公说,你们如放了曹、卫的国君,我们也就解宋国之围。晋文公听从大臣先轸的建议,一面将楚国使者抓起来以激怒楚国,一面私下对曹、卫说,许他们复国,并强迫曹、卫两国与楚国绝交。子玉得知后果然大怒,怒而兴兵,带兵进逼晋师,晋文公深有远见,看到楚军气势汹汹,想骄楚军之心,便命令晋师向后退却,为此,一些将领很不满,说:“我们是国君率领的,楚军是臣子为帅,地位不对等,现在君避臣,不是太丢脸了吗?”而大臣狐偃说:“出兵要理直,士气才会旺盛。理亏士气就会衰弱。我们国君曾受过楚君的恩惠,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们忘恩失信,那就是理亏,他们就理直,士气就会高。如果我们退了以后,他们仍不撤兵逼迫,那就是他们理亏。”于是退了三舍(九十里),当然更多的是诱敌深入,骄楚军之心。此举有一石二鸟之策,也出了“退避三舍”之词。

    子玉以为晋军害怕了,于是帅军紧逼晋军追了上去,这样,双方的战争开始了。子玉率军急匆匆跟进,看看天色已晚,就依托丘陵险阻扎营,晋楚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之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从心理对阵上来说楚军统帅已经输了。

    第二天,子玉派大将斗勃向晋文公请战,晋的回复却较为谦让,说晋不是楚的对手,让楚军先出招,这让子玉更加骄傲,更看不起晋军。

    城濮交战时双方的阵容是:晋三军,先轸为元帅,统率中军,郤溱辅佐,狐毛统率上军,狐偃辅佐。栾枝统率下军,胥臣辅佐,晋军经过改革及不断地作战战力比以往更强。楚国也是三军,即令尹子玉统率中军,战力较强。子西(斗宜申)统率左军,子上(斗勃)统率右军。楚的仆从国郑、许军跟随楚左军,陈、蔡军跟随楚右军,两边翼军因为是多国部队,军心不一,战力不强,就像周郑繻葛之战一样,联军遇到硬骨头(强大的对手)就容易暴漏其军心不齐的缺点,但这方面也有统帅能力等多种原因在其中决定整个军队的战力。

    四月六日,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在战争前狂傲声称,今日必然击败晋军。

    战场上两军蔓延数里,于是都在主帅的命令中冲向对方,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的战车,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附庸陈国、蔡国军队,陈、蔡军的马匹受惊,惊骇逃散,楚右军指挥无法指挥联军,继而溃散。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军队多。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想击败晋右军再作打算。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差距拉开后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被两面夹击发生了溃败。楚子玉在中军大阵看见左、右军皆败,大势已去,想到再打下去可能会全军覆没,于是满脸不甘地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后撤,楚中军得以保全。随后子玉率残兵慢慢退出战场,晋军怕逼迫楚军过甚而发生楚军全力反击,所以等楚军退却没有追击只占领了楚军营地。晋军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回晋。

    战争影响

    城濮一战中,晋国大胜,此后楚国大将子玉羞愤自杀,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于是中原诸侯受迫于楚国威势而附楚者,鲁、曹、卫、陈、郑等国皆脱离楚国回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之领导,使中原复呈安定之象。可以说城濮之战开启了晋国称霸中原的大门。

    再之后,晋军进入郑国衡雍,并在践土修缮周王的行宫,朝觐周王,向周襄王献上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与中原诸侯会盟。周襄王册命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的意思,晋国拥有了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诸侯大权的“尚方宝剑”。晋文公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成为了齐桓公之后又一位执行“尊王攘夷”政策的诸侯,也是名声较大有影响力的诸侯。

    晋国被《左传》《国语》和《史记》等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晋国因国力强大,经常压制住另外齐秦楚三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甚至认为春秋五霸时 “齐一而晋四也”,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城濮之战,虽然晋国取得了胜利,但楚国主力未损,只是曹卫小国及右军有损失,而且楚国地大物博,实力恢复很快,也为此后,晋楚持续争霸埋下了伏笔。

    战争评价

    城濮之战开始前,楚国刚刚得到曹、卫两国的依附,晋国就定下了伐曹、卫,使楚救之,解除宋国之围的作战方针。这里也有攻其必救、避实就虚、围魏救赵之策在其中。

    第一阶段先从卫国下手,初战取胜,为晋、齐之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围曹,入曹。至此,附于楚国的曹、卫两国都被征服,大地削弱了楚国的力量。接着又用先珍之谋使齐、秦两个大国与晋结为联盟共拒楚国,以解除晋国的后顾之优。

    在第三阶段与楚国的正面交锋中,晋国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避开楚国主力部队的锋芒,以下军首先对组成楚右翼部队的陈、蔡两国军队发起进攻,使楚右师战败。然后以“伪装逃跑”,诱敌深入以上中军合攻楚左翼部队,使楚左师溃。这样晋国就造成了事实上对楚的优势,掌握了主动权,使晋军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取得了最后决战的胜利,对楚三军的兵力构成,晋军统帅战前肯定是做过详细的分析,所谓战前准备充分。

    而战争的预期也是按照晋国的作战总方略进行的。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

    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同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可以说在战略战术上楚国此战都完败于晋国。

亲,点击进去,给个好评呗,分数越高更新越快,据说给香书小说打满分的最后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wap.xbiqugu.la,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