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 穿越小说 > 抗战军中马前卒 > 正文 第十一章 控弦破左的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邓瑜对西北边防军的装备进行了介绍,他先从步兵弹药介绍起:

    谈枪以前,先要谈子弹。***的中央军选择了德意志系的7.92X57子弹作为制式步机枪子弹, 7.92mm毛瑟步枪弹的优点是威力大,杀伤效果好,缺点是全弹的尺寸和质量都比较大,后坐力太大。

    基本上,当时流行的全威力枪弹,如7.92mm毛瑟步枪弹、美国国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枪弹和苏联7.62mm 莫辛-纳甘枪弹都有类似的特点。口径在7.5~8mm之间,枪口功能都超过3500J。这类枪弹的远距离存能好,更适合作为机枪子弹,用于远距离火力压制;而作为步枪子弹,则显得威力过剩。

    7.92mm毛瑟步枪弹的后坐力对于身长体壮的欧美人种还能承受,对于个头普遍矮小一些的东亚人种而言就显得太大了。尤其是当时华夏国士兵普遍营养不良,身体瘦弱,尤其是对新兵而言,一下子使用这种全威力枪弹,很难控制好枪支。再加上当时华夏国军工生产能力薄弱,军队实弹训练少,没有机会去慢慢适应强大的后坐力。最终造成的后果就是士兵在战斗中控制不好步枪,射击精度不佳,子弹的杀伤力再大,打不准又有什么用?同时,在大规模战争时期,参战部队往往要持续作战好几天得不到休息,过大的后坐力很容易导致士兵疲劳,体力迅速下降,从而影响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与华夏国人体格类似的意大利人、日本人就都选择了6.5毫米的子弹。当时也有人意识到,7.5~8mm口 径的全威力枪弹作为机枪弹很优秀,但 是作为步枪弹,却存在威力过剩、后坐 力太大的问题。因此在7.5~8mm枪弹成为主流的同时,6.5~7mm步枪弹也 并行发展,并经历了从圆头弹到尖头弹的嬗变。这其中种类最多的是6.5mm口径枪弹,主要有日本的有坂6.5×50mmSR枪弹、意大利6.5×52mm卡尔 卡诺M1891枪弹、荷兰/罗马尼亚使用 的M1892 6.5×54mmR曼利夏枪弹、希 腊的M1903 6.5×54mm曼利夏-舍瑙厄 尔枪弹和瑞典的6.5×55mm毛瑟弹等。

    这些枪弹的共同特点是枪口动能适中,在2 440~2 847焦耳之间。这些枪弹中 以瑞典6.5×55mm毛瑟弹的服役年限最 长,它由德国的6.5mm毛瑟步枪弹发 展而来,特点是弹头尖锐、初速高、后 坐力小、射击精度高、弹种齐全。后来 美军的6.5×39mm格伦德尔弹就是由它 发展而来的。这些6.5mm口径的枪弹如果用于机枪火力压制,的确存在远距离停止作用偏小的缺点。但在用于步枪时,只要其威力能够满足在一定距离上精确射杀目标的要求,就已经足够了。

    6.5~7mm枪弹未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 主流枪弹,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作战方式 更重视机枪的远程性能。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机枪和铁丝网的战争,作战的基本方式是堑壕 战,采用7.5~8mm口径的远射程、大 威力的非自动步枪和水冷式重机枪才是 主流。6.5~7mm口径枪弹尽管性能优 异,但其弹头较轻,存在远程性能相对较差,杀伤作用不足的问题,加之习惯于使用7.5~8mm大威力枪弹的军队一时无法接受新的枪弹口径,因此没有得到广泛装备使用。

    民国自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就是第一位德粉。德棍算是第一个大规模用尖头弹的,随后法鸡和腐国,美帝之类的纷纷效仿。一战之后,德棍继续反思步枪弹,一个是他们觉得尖头弹虽然弹道不错,但是弹头太轻导致了存能不大好,而且德国人确实也在考虑把标准步枪缩短一点,而轻尖弹不大适合短管子步枪。于是一款8x57mm s.S.弹被丢了出来。也就是二战时期德国主流的重尖弹。

    重尖弹比轻尖弹多了个艇尾,所以重量增加到了12.8克。初速也略有下降(800m/s不到),但是这个艇尾在流体力学上可以减少乱流、降低阻力、增加弹头飞行稳定。但有个问题出现了,因为弹头增重,而且98K的管子也较短。所以弹道抛物线在二战各种步枪里算是最弯曲的...因此,短管毛瑟的精度神话不要再传了。但是重弹头,存能好的重尖弹用在MG34/42上用于远程火力压制不错。

    西北边防军采用的也是德国7.92x57mm毛瑟步枪弹,但是与中央军不同,采用的是sS重尖弹。中央军采用的S轻尖弹是尖头、平底铅芯弹头,弹头较轻,初速较高,但是远距离存速存能较差。

    边防军采用的sS重尖弹采用尖头船尾铅芯重弹头,弹头重,气动外形好,虽然初速比轻尖弹略低,但是弹头在远距离上的存速存能比轻尖弹更大。中央军和边防军一样,制式步枪都是短管毛瑟步枪,发射S轻尖弹枪口噪声、火焰和后坐力都太大,发射sS重尖弹反而有改善,所以边防军抗战中干脆统一弹种,步枪和机枪全部使用sS重尖弹。

    下一个话题是班组火力支柱轻机枪。引进华夏国很早很早,早到了大清宣统年间,广东兵工厂已经开始仿制麦迪森轻机枪了。后来1920至1923年间,就有华夏国不少派系军阀和国民革命军先后购买过捷克邵沙1919式轻机枪,这就是著名的ZB26的前身,1915式与1926式从外表看几乎没有区别,只有专家从结构上能讲出个ABC。

    1927年即ZB-26式刚出厂的第二年,华夏国军阀冯基善、陈济棠、阎百川等曾专门派人去欧洲洽谈购买邵沙1915式机枪,结果到了捷克发现了经改进性能更好的1926式机枪,于是纷纷调整计划,抢先一步购买了第一批ZB-26式轻机枪,回国后几经大战洗礼受到交口称赞。一传十十传百,几乎所有军阀和国民革命军都将轻机枪采购确定在捷克26式上。

    据当时民国驻德意志国公使馆资料,仅1927年到1930年四年间,华夏国就购买了至少4000挺ZB-26式轻机枪,其它渠道还有多少挺无法统计。1931年起,金陵政府军政部统一了国内对外武器采购大权,禁止任何个人或团体私自进口武器,否则以走私论处,并指令民国驻外使领馆必须听命于中央政府。至此结束了武器进口的混乱局面,正式成为国家行为。经过几年的使用,捷克式机枪得到军队普遍认可,政府武器采购清单中,捷克ZB-26式轻机枪占有较大比重,根据正式统计从1931年到1937年抗战开始,华夏国政府进口捷克ZB-26式机枪约24000挺,其中:1931年1000挺,1934年5000挺,1935年8000挺和1937年达到10000挺。

    根据捷克政府武器出口统计,捷克布尔诺兵工厂自1927年至1939年,共向华夏国销售了ZB-26式轻机枪30249挺。1931年军阀购买4000挺,1931-1937年华夏国政府购买24000挺,正式数据即为28000挺。还有2249挺的差额,可能是抗战爆发后民间或华侨的零星购买行为。

    对捷克ZB-26式机枪最早的仿制,可以追述到购买那一年。1927年军阀想少花钱多办事,把买来的捷克式机枪送到天津大沽造船厂,当年就仿制出第一批样枪。同年巩县兵工所也试制过,但质量都较差。

    2 各地军阀的仿制。

    由于战场上机枪损耗较大,各地军阀都把仿制作为主要补充措施,比较著名的有。(1)蜀省军阀刘浦澄的21军重庆枪械修理所1931年开始仿制捷克式机枪,到1939年共造出2000挺;(2)广东军阀陈济棠的广东兵工厂1933年仿制,到1937年共生产3000挺;(3)山西军阀阎百川下辖的西北兵工厂,1934年仿制,最高月产量600挺;(4)桂系军阀下辖的桂省第一机工厂1933年仿制。

    然而新武器的使用,必须与新战术的使用相互匹配,轻机枪的出现,注定了将引发步兵战术的全面革新,在这方面,华夏国陆军远远地落在了世界军事界的后面。中央军一直在沿用1928年的步兵操典,这个操典,基本是日本明治年代步兵操典的山寨版。它的战术基础是建立在发扬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火力的基础上的,和郭汝桂在黄埔军校时候学习的步兵战术没有差别,那时候步兵连进攻和防御的战术核心就是采取散兵线战斗队形,用步枪形成火线杀伤敌人,最后白刃格斗决定胜负。这套战术来自古老的十九世纪中叶,是以步枪兵为主,没有机枪年代的战斗队形。

    北洋军阀和国民革命军北伐直到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个训练有素的连队是这样战斗的:

    首先,要进入「疏开」队形。「疎开为步兵战斗之主要法式,以减杀敌火力效力,发扬我火力及冲锋力为本旨。」(步操124)于是,连长口令:「统统有--就地散开!」。原本采密集集合队形的步兵连,中央伍不动,两翼向左右沿伸散开。散开的距离因战斗需要由连长指定,但一般是间隔四步(步操132)。一个连长要展开多少部队?在民国17年步操,战斗单位是「步兵排」。两前一后或一前两后。

    一个以一个步兵排构成的攻击正面,也要依两前一后或一前两后,散开三个步兵班(步操186),区分为火线与援队(步操191)。所以一个40步,40~50公尺的攻击/防御正面就形成了(当然,正面宽度依战斗需求而异)。

    第二步「构成火线」。「在疎开战斗时,各班为行火线,概用散开队形,至步枪班则并用此队形以行冲锋。」(步操126)以散兵线构成火线的功用,是发扬步枪的火力。这就必须用排枪射击,因为单兵射击的话,很难形成有效的杀伤,人眼的视觉极限是五百米,真实战场上有硝烟、树丛、山坡、雨雾等问题,加上士兵本身视力都有差距,能看清300公尺开外的人形靶,已经是能人了。

    这种单兵射击,面对三百米外冲来的敌人散兵线,毫无阻拦能力。所以靠单兵开枪是特技。真正的步兵战斗(17年操典式)是火线射击,也就是布党红军时代一再强调的排枪或者集火射击。构成火线之后的步枪射击,就是一排子弹,就可以有效控制一个50米宽的正面!就可以把这个正面冲过来的敌人都扫倒。只要形成散兵线后,表尺全班全排一致。排长指示目标,设定表尺距离,就能下令射击了: 「跪下预备--放!」(步操61)

    第三步,排枪射击数轮后,造成敌人伤亡和混乱,抓住时机,以散兵线冲锋。连长会声嘶力竭地高喊:「全体上剌刀!」全连闻声插上 白晃晃的一排剌刀,刀光耀眼,真是战场最恐怖的一景。「冲锋」士兵们右手提枪,左手扶剌刀鞘,开始跑步前进。 「杀!」最后「杀」之口令,会从全连每个人口中喊出,杀声震天,刺刀见红,与敌人散兵线短兵相接,白刃定生死成败。

    这就是基于散兵线的步兵战术。攻击是一条线,防御也是一条线。所以攻击是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记录片之一排一排挺身冲锋,防御是一道战壕。没有纵深,没有火网,没有据点群,一字长蛇如积木一样,视需要拼接成所需长度。在散兵线的时代,即使子弹少些,步枪烂些,也能够靠白刃肉搏取胜。所以西北军编大刀队,(五省)联军练红缨枪武术,黄埔军校北伐靠人海冲锋,也能冲垮奉军的精锐部队。

    然而,发明散兵线的欧洲战术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又发现机枪的出现已经使得散兵线战术全面落伍。靠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放排字枪是不能与机枪对战的。欧战战例证明,敌人若配置重机枪,散兵线攻击就是粗放的大屠杀;敌人若进化到有轻机枪,散兵线就是精密的大屠杀!而刘越石在北伐先遣队多次熟练运用轻重机枪与迫击炮组合的战术,多次屠杀了军阀人数绝对优势部队的散兵线,更是给众多黄埔生在内的目击者以很大震动。到1931年时的军事学术界,大家都知道机枪的威力对步兵战术会产生革命性影响,当年的军事杂志细细分析疏开队形与轻重机枪,文字篇篇热情洋溢。然而华夏国国内各路军队都装备极度落后,很多部队里重机关枪只有一个团乃至一个师才装备一个重机枪连,怎么可能改变散兵线?难道全团靠六挺重机枪打天下?轻机枪更稀罕了,只有东北军,才把轻机枪当成制式武器!散兵线事实上不能废。当时一个步兵连官兵一百出头,就是一百多杆步枪。没有散兵线,如何发扬步枪火力?这就是兵器的局限!

    于是,西北边防军成了国内最先围绕轻机枪改革步兵战术的吃螃蟹者。20年式捷克轻机枪(ZB30J)成功量产后,长安高级步校在苏联军事顾问协助下改西北边防军步兵操典。西北剿匪实战中有轻机枪使用,但是实战经验没有做理论的总结,在中苏军事专家合作下,新的步兵连排战术成为以轻机枪为基础班火力支点,化火线为火网的散兵半群与散兵群!典范令是一个体系,改了操典,《筑城教范》也改头换面,原本讲究以折点造成侧射火力的一线式战壕,成为纵深而互相支持的据点群。

    在加入轻机枪之后的步兵班,攻击正面100公尺。而且在攻击正面之外,还要再列一栏纵深。散兵群,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控制100米纵深的交互支援的火网!西北边防军顺应潮流的战术革新与日本陆军几乎同步,这终于震动了***的中央军。

    民国19年,***经由孔士洋行买SIG启拉利德自动步枪,但是孔士摆弄价格被发觉,又换哈其开斯轻机枪,从新编练的教1师与教2师开始装备。随后就是常见的果脯犹豫不决病大发作,买了自动步枪,首先要考虑要继续用不能换枪管的KE7或BAR,或用可以换枪管的正牌轻机枪;接下来是编制,教1师搞出奇大无比的步兵排,去容纳新买的自动步枪,这也需要时间去验证修改;在德意志国顾问帮助下,搞定了编制,决定了捷克造之制式,又要让兵工署筹设自产枪枝与弹药之能量;捷克人小气不肯给样板图纸,再设法找丹麦的麦特森…转了一大圈,才发现蜀省的刘湘居然默默搞出很像话的土造捷克造……

    有了武器,想起了搞操典,于是找了德意志国顾问和陆大的一帮教员一起忙活,国内人家西北边防军编制操典都早搞齐活儿了,于是陆大一帮人去西北参观学习。相比之下,中央军动作就慢得多,终于在1935年,捷克式成为主流,推广全军。于是30年不变的步兵操典,终于升级成为《民国廿四年新步兵操典草案》。

    ***忍辱签订塘沽协定,争取来的六年半,总算搞定了一个捷克式轻机枪,否则国军只能靠步枪打仗,抗日自然是必败无疑。因为日本人也在同一年代开始在「横ニ散レ」或「縦ニ散レ」之后,一个分队(班)之散兵群还要以伍为单位再拆分为更有纵深感的两三个散兵群(日步操117)。如果国军没有六年半的时间去适应轻机枪,一个有歪把子的日军分队,屠杀一个按照17年步操规矩构成散兵线火线的步兵连,是不需要几分钟的!

    可是西北边防军早在民国20年就定型引进了捷克更新型的ZB30J轻机枪,立刻革新了编制战术条令,而且还发现了ZB26原枪的问题,提示捷克作了改进,从采用班用轻机枪到完成了步兵分队战术的革命前后也就是二年的时间而已。相形之下,中央军简直就是因循苟且,不知所云。六年半,就勉强算是搞定了轻机枪,即使是轻机枪,生产制造的质量也难以保证,这种拖拉的作风,在子弹开始横飞的今天,只能用抗战军人的血去支付代价。

亲,点击进去,给个好评呗,分数越高更新越快,据说给香书小说打满分的最后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wap.xbiqugu.la,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